为情所困的诗句古诗(苏轼为情所困写下一首词,其中一句成为千古绝唱)

100人浏览   2024-11-10 08:38:50

来源: 小话诗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提及苏轼的词,读者认为像以上两句中所蕴含的豪放气象才是苏轼的一贯风格。

殊不知,像“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等唯美感伤的婉约词,也是苏轼的拿手好词。

其实,苏轼将婉约词的气质拿捏得死死的,苏轼的词作主打的也是一个婉约。

苏轼的这首情词,堪称婉约词中精品

在苏轼词作中,以情致缠绵、表达曲折见长的婉约词,在数量和篇幅上甚至超过了豪放词。苏轼词的婉约、含蓄、缠绵、忧伤及美艳,较之婉约词大家毫不逊色。

他的这首初夏时节创作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就是一首别具一格的婉约佳作,原词如下: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这是苏轼词中流传甚广的一首绝世佳作,关于这首词是写给谁的,历来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苏轼写给情人的情书。

比如,有人认为是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为歌女秀兰打圆场而作;有人则说因杭州万顷寺有石榴树,寺中有歌女昼寝,故作此词;也有人说是苏轼为一位叫榴花的情人而作。

实际上,苏轼在词中正是借用了《离骚》以美人香草寄寓自己品格的写法,词中的“美人”、“榴花”,并非实写,只不过是虚拟的幻象而已,也就是苏轼自身的形象和品格在词中的内化。

这一点像极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的“似花还似非花”的杨花意象。说白了,这其实是一首严格意义上的借物喻人的咏物词,也可以说是苏轼写给自己的情书。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因为人正直,敢于坚持自己的政见,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屡遭贬谪。苏轼虽有经世济民之志,却苦于不被人所理解。

所以苏轼在这首词中借美人和榴花,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心情和孤芳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纯洁高雅的品格。

词作意韵深远,较之于一般的咏物词,实属难得一见的珍品佳作。词的上片着力塑造了一个冰清玉洁、超凡脱俗却又形格势禁、孤独寂寞的绝代佳人的形象。

首句“乳燕飞华屋”,华屋,精致的屋宇,也是词中女子的居所,这说明女子的身份并不是小家碧玉,而是一位大家闺秀,同时也间接地暗示出女子的姿容和教养。

“桐阴转午”,桐树的阴影渐渐转向正午。原因就是立夏之后,白昼越来越长,光影移动速度也逐渐变慢。

所以使人感到影子的变化极为缓慢,而对愁闷的人来说漫长的夏日就更加难熬了。

这里,词人的本意是写人的愁闷,但并不直写,手法非常含蓄。开篇三句表面上是写景,实则抒情。

“晚凉新浴”,傍晚清凉时,一位刚出浴的美人信步来到桐树下,词中的“美人”形象,其实就是词人的化身。

苏轼喜爱写那“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的佳人,这出浴美人更能唤起一种表里澄清、一尘不染的美感吧。

“手弄生绢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这位出浴美人,手拿着丝织的白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

这种团扇自是适合她的华贵身份,它的洁白精美更像它的主人一样纯洁玲珑。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以写手来衬托美人形象的传统。

如《诗经·硕人》中的庄姜之美是“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再如曹植《美女篇》中的“镶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以上列举诗句,都是以手的细节刻画来映衬美人的整体形象,以手来体现美人的姿容,从而营造出美人的韵致的形象。

苏轼笔下的“扇手一时似玉”,则暗示了美人身心如玉一般的纯洁。

佳人弄团扇,说明心情的寂寞无聊,同时还含有另一层特殊的象征意义,那就是这位美人和她的扇子同样的命运。

相传汉成帝妃班婕好“美而能文”,后来为赵飞燕所妒,失宠退居东宫,曾作团扇歌。

自从汉代班婕妤作团扇歌后,在古代诗人笔下,白团扇常常是红颜薄命、佳人失时的象征。

苏轼在这首词中写佳人手持白团扇,除了映衬佳人的洁白外,也暗示了美人迟暮,芳时易失的心态,实际上寄寓了词人的身世感慨。

苏轼描摹美人心态,主要还是用环境烘托,用象征、暗示方式,来营造隐约迷离的词境。

屋宇中的女子沉默不语,她沉默是因为愁闷,她在愁闷什么?其实就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韶华易逝的伤感。

接下来苏轼便通过一个梦来表现。

“渐困倚,孤眠清熟”,美人渐渐困倦,就这样倚靠在枕头上进入梦乡,她睡得香熟。这是一幅优雅的睡美人图卷。

词人在这里却把美人的孤枕与熟睡有意地结合起来,意在说明美人已摆脱了情思与情欲的困扰,因此对孤枕难眠并不在意,她追求的并不单是情欲,而是理想的知音。

此时不知是谁在推开了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细听,原来是阵阵微风掠过竹林时发出的声响。然而等待她的仍旧是一片寂寞。

苏轼在词中描摹女子的心境时,着重写由梦而醒、由希望而失望的怅惘,将美人这种感情上的波折突现出来了。

“梦断瑶台曲“是本词的情感线索,在梦境中,美人的情思得到慰藉,她的理想即将实现,然而她的一帘幽梦却被风竹之声惊醒,其内心的失望是可想而知了。

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喜欢写梦,它最适宜表现文学主人公心灵最深层的缥缈幽微的情思。

苏轼也爱写梦,并将梦境渲染得极其巧妙而自然。苏轼在梦境中寄托情思,抒发情感,这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一原因与苏轼的人生际遇是直接相关联的。

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人生的人,不论是对于家国前程,还是人生理想,他都有一颗赤忱之心。

不论是对于妻儿子女还是兄弟朋友,苏轼都有一颗真心,甚至对于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充满了由衷的感激与热爱之情。

苏轼是一个酷爱人生,具有真诚秉性与真挚情感的人。

自从青年时期以出类拔萃的科举表现踏入仕途之后,他就被卷入到新旧党争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甚至还经历了九死一生的“乌台诗案”,以及后来接连被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的悲惨境遇。

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打击接踵而来,这就使得有志有才的苏轼几乎耗尽了全身的精力与之抗争,尤其是他一生中经历了多次贬谪的遭遇。

所以,苏轼的心渐渐变冷了,他的热情也渐渐消退了,他从冷酷的现实中开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这让苏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和人生的寂寞与萧瑟。

他在《木兰花令》中甚至发出了“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的无尽感慨。

往事像电抹一般逝去,人生如秋露一般倏忽,唯有西湖的湖心还荡漾着一颗和词人的心一样清幽的冷月。

生活是值得热爱的,但是生活对于苏轼来讲,又是如此地充满坎坷。

仕途是苏轼选择的人生道路,但是仕途对于苏轼来说,又是如此地伴随着痛苦。

导致苏轼词中关于“梦”的那么多启人妙思的深刻的人生感慨和人生哲理的,也正是这样一个恼人的问题。

苏轼的世界观中充满了矛盾,他的内心充满了苦恼和烦闷,因此他的词中流露出浓重的消极情绪。

这种情绪抑或借老庄哲理寻求解脱,抑或直接发为苦闷的呼唤,抑或借助梦境寻求片刻的安宁。

这一点在他的关于“梦”的词里尤其明显。他在“梦”词里寄托他的愤慨,又发泄他的烦恼,更是为了求得精神上的解脱。

仕途上的得意与失意,生活中的幸福与痛苦,这是苏轼不得不直面的人生,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人生选择题。

然而,思考来源于矛盾,哲理来源于烦恼。

至少对于苏轼来讲,他的“梦”词中出现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哲理是来源于他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烦恼,而这种思考的结果又成为了他解决矛盾和解脱烦恼的后盾。

苏轼通过否定外在的存在来肯定自身的存在,他力图在梦幻般的人生中保持清醒的主体意识。

只要把握好自己,就能超越造物的千变万化;保持自我意念,就能超越时空限制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

苏轼没因人生虚幻而否定人生,对人生的痛苦忧患力求超越,因而将其身心交于清风皓月的大自然与幽静的梦境,在淡薄轻缓的日常生活中体味人生的趣味,在对人生世事的洞达中超脱苦闷,获得精神的超脱。

有了对苏轼人生际遇的了解后,再来看这首词,词意也就豁然开朗了。

上片的构思与布局,主要写美人孤眠,而精致的屋宇、清凉的夜晚、生绡白团扇,都是映衬和暗示美人的空虚寂寞。

而种种情愫尽在不言之中,无人倾诉的怅惘之情最后化为初夏夜的美梦。

下片开头一句“石榴半吐红巾蹙”,榴花半开未开,这是花最美好的时候:一重重的花瓣就好像折皱成团的红巾蹙成的一样。

这种感觉正如同美人炽热而美好的心灵,她虽然心事重重,虽然芳意千重,却又不肯轻易吐露心声,不肯轻易示人。

这一句既是客观地对榴花外形的描述,同时也把榴花心灵的特点暗示出来了。

接下来是榴花的大段内心独白。苏轼一生遭受了许多次挫折,内心无疑是很痛苦的。但因他的孤傲和自信,他不愿也不屑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而且即便说了别人也不可能理解。

所以,词人的心灵衷曲只能向自己倾述:不管狂风骤雨多么猛烈,现实发生什么变化,我都不会改变自己的理想;哪怕风雨摧尽百花,我仍然要陪伴你度过寂寞的时光。

词人明明在上片中描写出浴美人的形象,为何在下片开头笔锋一转,开始描写石榴花呢?美人与榴花是什么关系呢?若说是词人自伤自叹,用美人就可以了,又何必再写榴花呢?

答案就在接下来的“稼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两句中,大意是说: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苏轼用浓艳独芳的榴花为美人写照。

梦醒时分,美人为了消散闲愁,她穿过桐影,来到了石榴花畔,驻足去看那半开的、火红的石榴花。一个“蹙”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榴花的外貌特征,又带有美人的风韵,耐人寻味。

词中女主人公似乎又从遐想中把思绪收回来,仔细欣赏眼前的花儿,这红艳浓丽的榴花多瓣、重叠、紧束。

“芳心千重似束”一句不仅捕捉住了榴花外形的特征,并再次托喻美人那颗坚贞不渝的芳心。

美人对着花儿细看,芳意重重之中,一颗多愁善感的心又飞到远处去。她由眼前之景想到将来之事。

韶华易逝,好景难驻,绿枝翠叶尚不堪秋风,何况这娇柔似火的石榴花?“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这是美人观花引起的感触和情思。

石榴在夏季开花,好像她是有意不与百花争春,待那些赶时髦的春花都凋谢尽了,她才蓓蕾初绽,晚花独芳。这幽独的榴花和幽独的美人是多么相似啊。

因此,美人浮想联翩,想到心中所期待的远人。她似乎自言自语、无限深情地对心上人说:待那些浮花浪蕊谢尽的时候,你感到寂寞了,这里有石榴花陪伴你啊。

“伴君幽独”一句中的“君”,隐隐指那瑶台梦中之人,与上片词意一脉相连。这两句把榴花和“浮花浪蕊”对照,写出了榴花的坚贞忠诚,寓意深远。

词意由花及人,油然而生美人迟暮之感,美好年华就要在这幽寂的期待中过去了。

这让他不禁又想到了那瑶台梦中之人: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簌簌落下。

从咏物词的本意去看待此人笔下的榴花,榴花有芳心千重,喻情感极深、极缠绵。

但这种感情却隐藏得很深,就好像词人的心灵虽然有热烈追求理想的愿望,但却不肯轻向他人表露,而只能向自己倾述。因此说,美人与榴花对话,实际上是苏轼与心灵的对话。

如果说上片写的是美人,也即词人的化身,那么下片着重写的就是她美好的心灵。

上片中的美人是不易接近的、孤傲的;而下片写其心灵却是炽热的,对生活和理想是充满热情的,这实际上也正是词人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的“又恐被,西风惊绿”,大意是说:只怕秋风一来,娇嫩的花蕊就会被吹落,到那时,尽管芳心不变,也不能不凋谢了。

也就是说,到了迟暮之时,尽管美人追求理想的决心不变,但理想也不可能实现了。

在我即将凋谢的时候,你即便能前来举酒赏花,恐怕也不忍心去触摸我吧。

美人对榴花,榴花对美人,共同的迟暮之感使他们相对泣,粉泪与花瓣一同纷纷落下。在自己的美好理想已不可能实现的时候,词人只好对自己的心灵流泪了。

整个下片看似只说榴花,实是句句写人。词中的榴花是美人眼中之花,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美人看花时而触景感怀,浮想联翩;时而以花自比,托花言志。有时她是站在花外观花,有时怜花惜花,亦自艾自怜,花与人合而为一了,这是苏轼咏物词中别开生面的抒情方法。

苏轼的咏物词有着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情感寄托的,他在一些咏物词中大量使用比兴的手法,使得词中所咏之物更加形象,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感发,以此来提升词的意蕴和寄托。

更为难得的是,苏轼许多咏物词都会在词牌后附上标题,如《定风波·咏红梅》《浣溪沙·咏橘》等,以此来点明所咏之物,提升了咏物词的叙事性和抒情性。

苏轼的这首《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词意婉丽清新,含蓄而不晦涩,缠绵而不柔糜,忧伤而不凄凉,艳丽而不妖冶,实可称之为豪放之外一首别具一格的婉约佳作。

尤其是苏轼用美艳绝伦的美人形象和婉曲缠绵的格调诉说情感,通过比兴象征的方法含蓄曲折地表达失意之感,这在词史上是富有独创性的。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面百科 琼ICP备202403982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