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弟弟叫啥(鲁迅弟弟周作人晚年)

100人浏览   2024-11-17 09:55:46

众所周知,周作人是著名大文豪鲁迅的亲弟弟,也是一名小有成就的作家。

不同于鲁迅英年早逝,周作人倒算是长寿,一直活到了82岁才离开人世。

虽然活了这么久,不过周作人的晚年生活却是一团乱麻:

打死不承认自己当过汉奸;与日本妻子不和睦;与哥哥鲁迅一家也不甚来往...
周作人与鲁迅之间到底有何纠葛?周作人的晚年生活为何如此不堪?

周氏三兄弟

先来说说大名鼎鼎的鲁迅,鲁迅其实原本并不姓鲁,而是姓周,叫周树人,在家里排行老大。

在他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二弟名叫周作人,三弟名叫周建人。

周氏家族位于浙江绍兴都昌坊口,原本是个家境殷实的大家族,在当地很有名望。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兄弟三人自然是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这从鲁迅那篇名叫《闰土》的文章里就可以看出。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在兄弟几人年幼的时候,他们的祖父因为在考场行贿被光绪皇帝判处了斩刑。

父亲为了救出祖父,变卖了大多数家产,勉强把祖父的命保下来了,但周家也从此没落。

后来,父亲又去世了,周家的光景更是一日不如一日,鲁迅作为家中长子,也就成了一家人的主心骨。

正所谓,长兄如父。

为了养活这个大家庭,鲁迅早早地开始工作,所挣的工资也几乎全部贴补家用了。

不仅如此,他还要代替去世的父亲,安抚柔弱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为弟弟们张罗着娶亲成家。

在鲁迅的努力维持下,一大家子虽然过得艰难,但总算是和和顺顺、兄弟和睦。

但后来,一个女人的出现,让这个大家庭逐渐走向了撕裂。

这个女人便是二弟周作人的日本妻子羽太信子。

周作人作为传统家族的孩子,为何娶了一个日本女人为妻?

这还要从1901年说起。

当时国内掀起了新学风潮,周作人在哥哥鲁迅的安排下去了南京,进入江南水师学堂念书,

周作人在管轮班读了6年书,由于当时的专业科目都是英文,让他从此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21岁那年,周作人听从哥哥鲁迅的安排,跟随哥哥一起去日本东京求学。

当时,周作人对日本还不甚了解,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什么规划,只不过哥哥把一切留学手续都安排好了,他也就跟着去了。

周作人的日本妻子

远在异国他乡,哥哥怕周作人学坏,便对他管得很紧,平日里大部分时间都要求周作人读书学习。

周作人从小在哥哥的庇护下长大,虽然对哥哥言听计从,但也养成了忠厚软弱、独立性差的性格。

为了让弟弟安心学习,鲁迅便给家里请了一个女拥专门操持家务,她就是羽太信子。

羽太信子是个身材娇小的女孩,长相一般,但皮肤却很白。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在周作人眼里这个皮肤白皙的日本女孩还是很漂亮的。

因此,在羽太信子来的第一天,周作人就感觉原本枯燥乏味的留学生活多了一抹色彩。

羽太信子是日本社会中的下女,从小是吃苦长大的,做惯了女拥的她很懂得服侍主家。

在为周氏兄弟服务时,她总是将家里的一应琐事处理得细致周到、井井有条,令鲁迅和周作人都很满意。

彼时,羽太信子与周作人年龄相仿,于是二人常常在闲暇之余拉拉家常。

羽太信子虽然是佣人,但在谈吐方面却不卑不亢、落落大方。

一来二去之下,周作人便觉得这个娇小的女孩非常可爱,心里逐渐对她生出了一份爱意。

而羽太信子也对这个雇主家的“少爷”颇有好感,于是便更加体贴地照顾周作人,还在忙完家务后找他出去游玩。

一段时间后,二人捅破了那层窗户纸,确定了恋爱关系。

鲁迅得知后,没有过多反对弟弟和这个日本女人谈恋爱。

1909年,周作人和羽太信子在日本登记结婚,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

对于这段婚姻,要说最担心的莫过于周作人的母亲鲁瑞了,因为当时是旧社会,跨国婚姻还是很少见的。

鲁瑞担心儿子和日本女人的婚姻被国内亲戚们议论,也担心两人文化习惯不同,以后会合不来。

但考虑到周作人对羽太信子很痴迷,二人在日本也已经领证了,便默许了这门婚事。

日本妻子导致兄弟感情分裂

1911年兄弟二人回国了,羽太信子也跟着周作人来到了中国。

回国后,周作人凭借着留学经历,在浙江省教育司做了半年督学。

后来,又辗转去了浙江省一所中学当了老师,教授学生英文。

虽说彼时周作人已经成家立业,但并没有分离出周家,周家一大家子人还是在一起生活,养家的重担也还是在鲁迅身上。

不过,好在鲁迅靠着写作出书收入可观,家里的一应开支也还算供得上。

1919年,鲁迅做了一个重大决定:离开绍兴老家,全家迁往北京。

于是,在五四运动前夜,鲁迅带着一家老小到了北京,并在北京买了八道湾的一处宅子,一家人又其乐融融地生活到了一起。

为了养活这一大家子人,鲁迅几乎把所有的工资都拿出来补贴了家用。

按理说,鲁迅的工资应该由他的妻子来管理,但他的妻子没上过学大字不识一个,根本没办法记账。

鲁迅只好将工资交给弟媳羽太信子打理,让她来负责分配家财,管理一家人各种开支。

而周作人也把工资交由妻子一并打理。

羽太信子本是下女出身,按理说她应该很会勤俭持家的,但一下子管理那么多钱,她却开始飘了。

她仗着自己掌握家里的财政大权,常常私下挥霍,各种给自己买买买,可谓怎么奢侈怎么来。每个月她一个人都要花掉几乎一大半的钱。

起初鲁迅和周作人并不知道,后来鲁迅察觉到了不对劲,一查账才知道自己和弟弟的工资都被弟媳挥霍光了,这让他很生气。

因为鲁迅历来提倡节俭,对于这样奢靡的作风非常反感,于是他便找到周作人指出弟媳的不对。

然而,周作人年轻时候是个宠妻狂魔,对于哥哥的提醒压根不当回事。

无奈之下,鲁迅只好直接找到羽太信子,当面提醒她要好好管理家财,多为这一大家子人筹谋,不要再肆意挥霍。

羽太信子表面顺从,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作出任何改变。

甚至为了赌气更加变本加厉地挥霍,到后来直接搞得家里负债累累,还常常找周作人抱怨鲁迅的种种作为。

鲁迅又多次找到弟弟周作人,二人甚至为此发生了激烈争吵,但周作人根本管不住羽太信子。

鲁迅对这个软弱的弟弟恨铁不成钢,一气之下便搬出了八道湾。

鲁迅搬走后,周作人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继续任由妻子挥霍。

他本人也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只管当下过好日子,从不考虑乱世中一大家子人的后路。

周作人走上汉奸之路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北京的局势陡然危急,北京大学的师生在商议过后决定撤出北平。

此时,周作人并不打算离开北京,于是便被校方任命为看护学校的负责人之一,并获得校方每月发放的50元生活补贴,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薪资。

在之后混乱的时局中,很多人的日子变得异常艰难,而周作人以写作谋生日子过得倒是很滋润。

在这期间,周作人还有一些读书人特有的民族气节,他时常在文章中写道,虽然日子过得不如从前宽裕,但绝不会被日本人的思想和诱惑腐蚀。

1937年的12月,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北平堂而皇之地成立了。

周作人作为当时小有名气的文化人,被邀请为临时政府效力,但他严词拒绝了。

彼时周作人还是继续保有气节的,然而两年后的一件事,却让周他踏上了汉奸之路。

1939年的元旦,周作人在家中写作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他起身出去开门发现是自己的一个学生。

他客气地询问学生因何事拜访,而这名学生却忽然掏出手枪朝他射击。

不过周作人命不该绝,子弹不偏不倚射在了上衣的一粒纽扣上,没有伤到要害。

因此他躲过一劫,但他的车夫却因为救他被射杀身亡。

这次刺杀事件后,周作人开始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他的心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于是,他决定应邀为汪伪政府效力,并在之后出任了汪伪北大文学院院长、汪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在为汪伪政府卖命期间,周作人发挥所长写了很多文章,其中不乏美化汉奸政权、鼓吹中日亲善的言论。

这些文章自然受到了汪伪政府和日本当局的欣赏,周作人也因此在汉奸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了无条件投降,周作人的汉奸之路才彻底结束。

与此同时,国内掀起了惩治汉奸的热潮,周作人惶惶不可终日,但又抱着一些侥幸心理。

他心想自己是个有点名气的文化人,也许不会被带走,然而他还是没能躲过这次“肃奸”行动。

翌年5月,周作人被押解到南京。

11月16日,他被高等法院以“共同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判处14年有期徒刑。

此外,他还被褫夺公权十年,所有财产刨除必须生活费后一律充公。

在众人看来,周作人曾经在国家危难时期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到汪伪政府任职,变相帮助实施日本侵华计划中的奴化教育。并且协助敌人调查华北资源、日本的侵略计划涂脂抹粉。

这些通敌卖国的罪行,就是判死刑也不为过,然而,周作人却觉得自己比窦娥还冤。

在审判当日,周作人异常激动,甚至亲自为自己辩解,声称当年出任汪伪政府的公职是有苦衷的。

而这所谓的苦衷,就是他需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非常困难,后来又遭到日本人刺杀,为了自保才应邀出任汪伪政府的职务。

当法官问他为何在卢沟桥事变后没有撤离北京,他说,原以为这仅仅是一次地方冲突,很快就会平息。

他还大言不惭地声称,当时自己想留在北平维持教育,为国家尽一份心力。

要说周作人的确是巧舌如簧,但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并没有打动威严的法官,等待他的依然是牢狱之灾。

在狱中,周作人仍然时常为自己喊冤,但并没有人理会他。

直到1949年1月26日,解放战争进入尾声,周作人才被释放出狱。

出狱后他先是投奔到了上海的一个学生家里,之后,他便带着一家老小回到了北京八道湾的房子居住。

凄惨的晚年生活

几个月后新中国成立了,周作人又开始担心自己未来的处境,便早早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文采斐然,足有六千多字,内容多是对过去汉奸行为的检讨和辩解。

在信中他还恬不知耻地申请政府,不要没收他名下八道湾的四合院,并称自己懂得希腊文,愿意继续为新中国效力。

周恩来总理看完信后,找到毛主席拿主意,毛主席看完后笑着说:

“文化汉奸嘛,他倒是也没有杀人放火。

现在懂希腊文的不多,把他养起来,以后做翻译、出版工作。”

至于保留八道湾的四合院,毛主席拒绝了周作人的申请。

最终,周作人及其家人被批准继续住在八道湾11号,但彼时房子已经不属于他个人,而是被收归国有,房子里还住着其他居民。

而周作人之所以能继续住在这里,还得益于房子原本的买主是鲁迅。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套房子,导致周作人和鲁迅遗孀许广平、鲁迅之子周海婴之间的关系一直僵着。

原来,这个房子房产证上最初是鲁迅的名字,鲁迅当时倾尽资产购下这套房子,并定下契约:

八道湾的房产,拆分为四份,周氏三兄弟各占一份,母亲鲁瑞占一份。

后来,周作人和鲁迅因为羽太信子挥霍家财一事闹了矛盾,鲁迅愤然离家,周作人倒是理直气壮地继续住在宅子里。

再后来鲁迅去世了,周作人立马找来几个“中人”,把房本名字改成了他自己,而鲁迅的母亲和妻儿对此毫不知情。

房子“过户”成功后,周作人便把多余的房屋租了出去,并获得了一笔不菲的租金。

按理说,这笔租金是从其他三份房产中得来的,他应该用这笔钱给鲁迅遗孀、周母等人作为生活费,然而他却直接将其据为己有。

后来,他的母亲鲁瑞,生活实在困难,他才给母亲每个月50元的生活费。

即便物价飞涨,他也没有多给一分钱,而是任由老母亲过着拮据的日子,自己却每天坐着小汽车来来回回,在八道湾的宅子里吃香喝辣。

为此,鲁迅儿子周海婴对这个叔叔很有敌意,认为他趁着时局混乱有意侵占周氏家族的房产,还当起了汉奸,实乃家族的罪人,宁愿与他“老死不相往来”。

晚年时期,周作人每每提起侄子和老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总是哀叹不已。

然而,同样令他烦闷不已的,还有妻子羽太信子的变化。

周作人再次回到北京后,原本可以靠着不错的文笔继续赚取高额收入,由于他年轻时候当了一把汉奸,让很多文化机构对他多有意见。

就连读者们,也对于周作人这一名字署名的文章非常排斥。

无奈之下,周作人只能隐去姓名,以一个假名字发表文章,但假名字并没有任何名气,也就难以赚到高额稿费。

这样一来,家里的生活水平也就直线下滑。

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妻子羽太信子,早年间已经养成了挥金如土的习惯。

晚年周作人经济拮据,常常令她不高兴,二人之间也经常为了生活的柴米油盐吵架。

吵来吵去,二人之间的感情也不像从前那样亲密了,羽太信子又开始怀疑周作人是否变了心。

几番折磨之下,周作人认为妻子得了“癔症”并且常常发作,他也就懒得再与妻子争论。

1962年4月6日,羽太信子因为重病被送到了医院救治,病重时她以一口绍兴话,询问周作人是否前来,然而周作人并没有赶到病床前。

羽太信子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得知消息后周作人顿感孤独,同时也觉得“精神上少了一重负担,可以安心地工作了”。

之后,周作人便过上了茕茕孑立的日子,大部分的时间他都扑在文学写作、翻译方面。

直到1967年5月6日,他才寿终正寝。

原本以他的文学造诣,死后应该办一场追悼会,以便亲朋好友和社会人士前来追悼。

然而早年的汉奸身份,早已让人们忘记了他的名字,因此最后送别他的只有寥寥几位亲属,这些亲属中不不包括鲁迅之子周海婴。

周作人去世后,很少有人会再提到作家周作人,大多数时候提到他,都是鲁迅的弟弟周作人。

可见,周作人来世间走一遭,尽管他机关算尽,但最终还是仅仅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扑面百科 琼ICP备2024039828号-19